為芍藥科植物芍藥 Paeonia lactiflora Pallas 的根。赤芍:春、秋季采挖根,曬干。白芍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凈,除去頭尾及細根,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,曬干。
多年生草本。根粗壯,圓柱形,黑褐色。莖高40~80cm,無毛。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復葉,上部莖生葉為三出復葉;小葉狹卵形、橢圓形或披針形,頂端漸尖,基部楔形,偏斜,邊緣具白色骨質細刺,葉面無毛,背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。花數朵,生莖頂和上部葉腋,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,而近頂端葉腋處有發(fā)育不好的花芽;花瓣9~13或更多,倒卵形,白色,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。蓇葖果頂端具喙。花期5~6月,果期6~8月。
白芍:味苦、酸,性微寒。歸肝、脾經。具養(yǎng)血調經,斂陰止汗,柔肝止痛,平抑肝陽之功。用于血虛萎黃,月經不調,自汗,盜汗,脅痛,腹痛,四肢攣痛,頭痛眩暈。
赤芍:苦,微寒。歸肝經。清熱涼血,散瘀止痛。用于熱入營血,溫毒發(fā)斑,吐血衄血,目赤腫痛,肝郁脅痛,經閉痛經,癥瘕腹痛,跌撲損傷,癰腫瘡瘍。
根含芍藥苷、氧化芍藥苷、苯甲酰芍藥苷、白芍苷、芍藥苷元酮、沒食子酰芍藥苷、芍藥新苷、芍藥內酯A、B、C、β-谷甾醇、胡蘿卜苷等。具有解痙、抗炎、抗?jié)?、抗菌、保肝、解毒、抗誘變、抗腫瘤等作用。
本種始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。是收載于2010年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一部白芍和赤芍的植物來源之一。我國產的芍藥組植物有8種和6個變種,其中通常稱為芍藥的,是近代芍藥品種群的主要原種。芍藥不僅有重要的藥用價值,更有極高的觀賞價值,被列為中國六大名花之一,是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。
責任編輯:葉子
歡迎投稿,投稿郵箱:bhline@163.com